上世纪初,一场改天换地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运动,改变了旧中国的政治、经济和文化格局,同时也涌现了一批有争议的人。例如丁叔恒(外号丁大牙)就是一个被人们褒贬不一的历史人物。《邓州市志·人物篇》对丁叔恒的一生做了比较客观正确的评价。
1 r S7 Q# j6 ^9 E5 X
* |& Z) \. @( V* R( f0 @2 G" A# N6 P D$ t7 ~+ C: t, z
& L/ ~9 Z C9 E8 x丁叔恒旧照 3 `$ N3 |1 z; h/ r
3 K. E6 D1 x& }6 b9 ` L( o0 q7 h2 a! {7 i7 P
0 Q. Y- h0 {) V( H
. x# ?3 r& u- G% T丁书恒出生于封建地主家庭 8 s. n# p/ H! H7 A
- C3 r0 w9 P! i+ [$ n' |3 g1 K; ?
" {! N8 z" }8 v; @+ T" i: m
6 F5 h% b$ ]4 u) N; h v$ z/ ^
' u+ t4 B5 U. _
. k& X" G" |3 Y/ O2 r
& b0 F2 ?. K8 N. b9 ]8 R) B5 b解放邓县突破口
$ K# @- ?3 E, h/ v
+ X6 p* S* n# g
! _) B+ T8 E' h; d5 c7 p1948年1月31日,毛泽东致电刘邓大军“庆祝你们攻克邓县,歼敌六千余。”后来党中央还来电表扬,称这不亚于消灭蒋介石一万正规军。至今在老家邓州还流传一句顺口溜:“走七县打八县,只有邓县最捣蛋。” 丁叔恒曾有词云:“爰举义旗,挽兹狂澜,作中流砥柱,拂春天之云翳。凡我将士,义切同仇,万襄从征,匆辞汉马之劳;百成艰难,更宜视死如归,务达扫穴犁庭之效,痛颔黄龙之攻。” 1950年1月22日,易名“老冯”的“丁大牙”终于成了人民解放军的俘虏,由四川解往邓县,受审期间,写了数万字《反省录》。只可惜太晚了,于12月20日,丁被邓县人民政府镇压。/ f- b4 O' i; \# j1 g1 w/ K
5 W9 S6 v! d7 x( H0 \& Q
/ Y1 n- H' ?- W$ C老城墙水闸
1 T( F4 b- ^$ j ]* q' \ M: U" n ]7 b4 F I' h
4 y# z9 `/ P i }+ m* o) ?丁叔恒的父亲丁稚云曾担任国民党国防部次长职务,家里人都不是作恶多端之人。特别是妻子尹淑敏,还做了不少好事和善事。老家人说起她,惋惜和敬佩之情油然而生。丁声保是丁的大儿子,前妻萧氏所生,早夭。尹淑敏所生二男二女,长子丁声颂,1949年毕业于上海医学院,退休前在上海第一医科大学任教。丁声兆是小儿子,博闻强记。长女丁庚先,内乡师范毕业,次女丁荷先,务农。 本文应《刁河文苑》主编张运良先生之约,编写过程中参考了《邓州市志》、《丁氏祖谱》和部分网络报道,特此致谢!7 _, ]- x+ f# f. ^
# p& _, b5 B3 E$ H+ E& g% G
, W; F1 d( E- _2 ]1 Q( M h, B/ S( h
" P J7 k7 _7 j7 Y8 N
- Z8 r) U% i4 H1 W* _; T7 i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