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9年以来,镇平县坚持把坑塘治理作为改善人居环境工作和乡村振兴的突破口,创新方式,多措并举,全面开启了“来水能引、降水能蓄、沥水能排、灌溉能用、人水和谐”的镇平坑塘治理新模式,取得了明显成效。 推进机制实。在县领导和水利等相关县直部门定期不定期调研督导的基础上,自去年7月份开始,每月分东西两片,分别由县委书记、县长带领乡镇办书记、乡镇长(主任)和县直相关单位主要负责同志,对坑塘整治情况进行现场观摩和评比打分,每次拿出110万元,分别对获得一等奖的2个乡镇办、二等奖的4个乡镇办、三等奖的6个乡镇办给予20万元、10万元、5万元的奖励,对位居后两名的乡镇办,由主要负责同志大会表态发言。通过持续加压增责,农村坑塘整治政治站位明显提升,主观能动性不断增强。 融合程度高。坚持整治一座坑塘,达到“三个结合”,形成一处景观。如杨营镇程庙村西和玉都办大刘营村的生活垃圾坑、老庄镇蒋庄村的废弃窑厂取土坑等一批坑塘在整治过程中,注重与农村厕所革命相结合,与农村人居环境改善相结合,与农村垃圾治理相结合,群众生活废水进行沉淀达标后排入坑塘,或种莲或养鱼,不仅改善了农村生活环境,而且还打造了一处群众休闲娱乐的观光点。 标准把握好。全县农村所有需整治坑塘在保证进出水顺畅、岸坡稳固、水体干净、无淤泥垃圾、周边环境卫生干净等基本整治标准的基础上,对基础条件较好、相对容易蓄水的雪枫办七里庄村、杨营镇尹营村、柳泉铺镇大湖村等部分重点坑塘提出了“七有”标准:即有固定围栏、有环塘步道、有配套游园、有治污设施、塘内有净水植物、池塘周边有文化氛围、有人管理使用,取得了良好的生态效益、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。 管护措施新。对村集体土地上需治理的坑塘先收归集体所有,然后再实施整治。治理后按照“谁受益、谁管理”的原则,通过水面养殖种植、岸堤植树绿化等水土资源开发出让等方式,建立村庄坑塘常年管护机制,确保坑塘产权明晰、管护到位,防止脏乱差现象发生反弹。 |